混沌问题在海德格尔的现代存在论里得到了更好地呈现,混沌作为矛盾,其实也正是时间性本身。
孔子虽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言论,却未曾以《易》教人。(59)《理气上》,《朱子语类》,第1册,卷1,第6页。
既成个物事,便自然如此齐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文王重卦作繇辞,周公作爻辞,亦只是为占筮设。然而,汉儒却从未就此否定《周易》的卜筮性。只管恁地去,自一为二,二为四,四为八,八为十六,十六为三十二,三十二为六十四。
显然,朱熹是在批评北宋张载等人。这种解释与时人相比,似乎过于粗糙简单,但却未失《易》之本义。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却无限,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宇宙,就只有危险了。
以相对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跳出自我的小世界,将自己融入整个社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此就能削弱乃至消除自我的观念,这种所谓不公也就不成其为不公了。这个志于学的志就是意志。所以我要在这里说一句:如果我们受骗了,我们不要去怪骗我们的人,而要怪我们自己没有智慧识别骗子。谋杀了他的父亲还不算,还把他的母亲欺占为妻,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佛教认为,如果把苦乐、痛苦的原因归结到命运、神、社会环境乃至归于不可知因素,以之为生命痛苦的根本原因,这种理论就不是一种智慧的理论,而是一种非智慧的理论。还有一种对于佛家空性思想的误解,即将空视为空间的空,譬如由由四周的墙围成的这个教室或天地中间的虚空意义上的空。
我想,不要说是佛教徒应该遵守这五条戒律,就是世俗社会也应该谨守这样的道德。我们常常会见到有的人说:唉呀,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真苦,为什么不生活在陶渊明的世界里面呢?或说生活在中国真是痛苦、糟糕,为什么不生活在欧洲或者是美国呀?我想,许许多多男女老少汲汲于去西洋讨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如果不是主要原因,至少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他们把人的苦乐寄托于环境条件的改善,所以我称这种观点为社会环境决定论。那么,佛教怎么看待人的生命的痛苦呢?它认为生命的痛苦由两个原因造成:一类是外缘,就是人之外的各种条件,包括历史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命运。他跑,不光是不能顺利上车,说不定还会一跟头栽下去摔伤了。
有的不舒服是很微细、很隐秘,乃至我们的意识都意识不到,这一类身心状况佛教也叫做痛苦。佛教所谓的空,是指每一个现象的性质本身是空的,而不是一切现象本身不存在。佛教的缘起性空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缘起,缘起缘起,就是指一个现象因为各种条件聚集在一起才得以产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一类是禁止做的内容。佛教所谓精神的痛苦,我将它分成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
我为什么能到你们校园?是因为你们的老师和那个司机去接了我。这类人是免疫力最差的人,那些因两句话不对机就刀枪相向者就属于这一类人。
一类是内因,内因是人没有智慧。写纸条也行,你们举手提问也可以。如果都是帅哥靓女的话,啊,那个感觉就更好,对不对?即便不是帅哥靓女,他自己也会觉得,我至少还可以奔奔跑跑,是不是?还可以自给自足,万事不用求人。佛教持一种什么样的苦乐观呢?我称之为智慧的苦乐观。这一点,我们打个比方就很清楚了。"你看,她的心只有落花能够理解。
佛教与佛学有什么关系呢?它有时是同义词,有时又是不同层面或内涵广狭、宽窄不同的两个概念。不邪淫,这是真对在家人来讲的,指不做当时当地的法律和道德习惯允许以外的两性行为。
将意识中存在的你们校园像一个公园这一内容向那个老师说出来,这是六。我猜啊,我们汉语中的成语"痛不欲生"这个词就与妇女生产的状况有关。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叫做"佛教对生命痛苦的透视及其解决之道",整个讲座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佛教视野中所看到的人类生命的痛苦。不过,他不是用消瘦来描述,而是说我的衣带都已经拴不住我的腰了。
该经的原话我希望大家不要看了,因为要在文字上疏通经文得花不少时间,我这里就阐述他的意旨。因看到这校园得到一种感受,这是二。不过,下一个层面的意思就不是我们的日常、科学、哲学和其他种种学问所能够关心的事了。不妄语就是要求一个人诚实,不讲假话。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是要做一个佛教徒或者要在佛教意义上过一种幸福生活得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虽然这种人的痛苦比前面那种人要少一点,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什么是痛苦?只要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感到不舒服就叫痛苦。
下面是"生离"之苦。什么叫做健康安顿?我的健康概念有确定含义:最低标准是要求本人的身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才叫健康,否则就不叫健康。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甚至还没有上升到道德上的善恶的层次。第二个问题是说,他说有一些佛教的书讲,对路边的乞丐根本就不要布施,因为他们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乞丐,是他们前生的因所带来的结果。大乘佛教的戒律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规定的,你应该怎么做就必须去做。总之,孔子不愿意把他的生命花到这类玄学问题上去。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一定会跟别人交往,而只要跟别人交往就一定会发生摩擦,因为人心不齐啊。人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违背天道的人为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作为,将会不得善终。
因为现在大学的公共教育课基本上不讲道德教育,而是讲生存技巧,讲如何战胜别人、搞掉别人,都是讲这一套,所以也难怪了。所以,在佛教看来,病也是苦。
佛教认为,最高级的忍是忍无可忍。第二步,我说你们这个校园像公园一样,那是已经完成了想、行、识等过程而表达在语言上的结果了。